从《蜀川胜概图》看国家二级文物《唐中和二年田夫人墓记》碑发现的意义

作者:admin添加时间:2024-01-31

宋代绘画珍品《蜀川胜概图》

国家二级文物《唐中和二年田夫人墓记碑》

时隔两百余年却一同见证了同一山川历史上不同的称谓

 

(一)

《蜀川胜概图》中

夔州府地区(重庆奉节)地理名称的标注

 

图片

图片

夔州博物馆展示《蜀川胜概图》(复制品)

 

宋代著名绘画艺术珍品《蜀川胜概图》又称《蜀川图卷》或《蜀江胜概图》,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的弗瑞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相传为北宋画家李公麟的名作 于《蜀川胜概图》绘制与仿制年代及作者,史学界有很多不同看法。一般更倾向于南宋或金人仿北宋大型舆图】最为乾隆帝所欣赏,列“乾隆四美”之一。画卷所绘内容为宋代川峡四路(今四川、重庆)的著名山岳、河流、城池风貌,且对宋代的地理名称有详细标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同时,兼具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画卷长746.5厘米,高32.2厘米。长卷右上方有乾隆皇帝题写“李公麟《蜀江卷》寻丈间有万里之势,脱尽笔墨痕与造物者游矣”等御识。整卷画卷描写的是长江从其源头岷江(在古代人们认为岷江就是长江的源头)茂州界到掉石滩这段基本在四川境内的江山形势。全卷笔墨简概,意境疏远,此卷整卷共有九十四枚收藏印,有八種傳統書畫著錄記錄了此卷为古代山水画的上乘作品。

 

画卷所绘范围包括:从传统的长江发源地汶山、岷山画起,经茂州、石泉、永康军、青城山、成都城区、双流、新津、彭山、龙安、眉州、青神,后大跨越式地跨过嘉州、叙州、泸州、渝州、涪州,后接忠州、梁山、万州、云安、夔州、巫山县结束。图中标注历史地名最集中的地区是:益州路治所成都府(四川成都)地区,以及夔州路治所夔州府地区(重庆奉节县)一带。尤其对今人了解地理称谓的变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

 

图片

道遜 (1422–1503)書蜀川勝概

图片

 

這卷畫為紙本水墨,最初是從上海的龐元濟 (1864–1949)先生處購得,1916年,由佛利爾先生贈送給美術館。畫卷購得時盛於一木盒內,包著一塊宋錦,錦上裱有外畫簽,欽四枚印。畫卷前有引首,引首書有畫題,書者用一印;另有乾隆跋,欽二印。畫心上無畫家題款和印識,書有一百八十八個地名,十三段題文,四段乾隆題跋,用十二枚印。卷後有八段文跋,兩段畫跋。全卷共一百三十一枚收藏與題跋者用印。

 

图片

 

乾隆跋文為:李公麟《蜀江》卷,尋丈間有萬裡之勢,脫盡筆墨痕,與造物者遊矣。董文敏題公麟《瀟湘圖》,謂此卷與《九歌》及顧愷之《女史箴圖》, 皆顧中舍所藏名卷之最。厥後展轉流傳,備詳陳所蘊諸人跋語中。董跋以此卷歸之王思延將軍為得所,今乃先後俱入秘府,視向之所歸何如耶?惜不得起香光, 令更著一語。乾隆禦識。跋後無年款,用三印:

內府珍秘 方形 朱文印 題跋前

幾暇怡情 方形 白文印 題跋前
乾隆 相接的一圓一方兩朱文印 題跋後

 

图片

 

卷外包裹的宋錦為深藍色,連一深茶色無雕飾的木扣,並裝裱有一紙質畫簽,乾隆親筆書寫:李公麟《蜀川圖》。內府鑒定珍藏。上上,神品。用四印:

禦賞 長方形 朱文印

神品 相連的兩個方形 朱文印 

乾隆宸翰 方形 朱文印 

欽文之璽 圓形 朱文印

 

引首上有任道遜 (1422–1503)書寫的四個大字:蜀川勝概。落款:八一道人書;用一印

克誠,方形,朱文印

 

引首上另有五列乾隆的行書題跋:勝概蜀川閱始終,香光鑒定匪南宮,奚嫌一再摛吟筆,意與圖中景不窮。贉題幾百歲之書,牋粉墨雲合畫如,八一道人定誰氏,奇珍同我玩三餘。

落款:辛亥仲冬月 禦題 

用兩印:
八徵耄念 方形 白文印 

自彊不息 方形 朱文印

 

畫心由六塊大小基本一樣的紙接裱而成,通卷用小楷題寫了一百八十八個地名、十三段說明性題跋。外加四段乾隆的長題跋。

 

图片

 

第四段乾隆跋在第五段畫紙上,六十五列行楷,字跡寫於淺蘭色字格內,內容是乾隆依李白《蜀道難》韻所題的禦詩,並有後記。全文如下:

 

蜀道難,用李白韻我聞李白所雲,『噫籲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昔實謂信矣。今乃知不然,想其酒家眠起神來候,狂歌落紙如雲煙,一時遺興並寓意,幾曾歷險親履巉巖巔。我之所雲,則在錦城以西桃關外,納窪天赦相延連,語言之所不通,人跡之所罕到。於是處也,則有邛籠以居、糌粑以食之金川,夜郎自大侮鄰部,相與嘂呶為攀援,逍遙河上等遊盤,使我師老棲荒巒,告功不時烽未息,宵衣旰食增愁歎,予哀征夫命相釐,使我戍卒及早還,度晉越秦未彌月,劍閣亦復衝霜攀。拾級宵磴幽,飲馬冰澌間,此時頗有奏章到, 謂棧道險祗不過如圔上山,蜀道非難,豈真難於上青天?太白賦此,想應笑破顏,審窟冰途,寬不徑尺,下臨千仦澗,上倚淩雲壁,以繩繫馬馬驚豗,伏波□磕殷其雷,設非士卒同辛苦,安能戎功迅速歸來哉?雕樓失其崔嵬,巴郎刮耳夜戶開,昔聞格豚魚,今見服狼豺。休運儲胥,安避虎蛇,孳爾雞豚,藝爾桑麻,卻履劍閣如帄地,凱歌士卒鹹歸家。蜀道非難,豈真難於上 青天?迴思籌邊去歲,不禁西望猶諮嗟。

 

後記:向讀太白詩意,蜀道為人間絕險境,比年用兵金川,其地倍險,迴視劍閣天梯胥坦途矣。予於大學士忠勇公傳恒章奏中,略悉其概,凱還宴見,命為聚米縷陳,恍如親歷,輒用白韻誌之。令白覩此,當爽然於蜀道之難,若固未始見也。頃閱龍眠此圖,輙錄是詩其上。巴川諸勝,卷中雖次第標舉,於徼外阻奧之區,亦未之及,惜不得復起龍眠,一為予詩補圖耳。

 

落款為:乾隆己已長至後五日,禦識。跋後用兩印: 

幾暇怡情 方形 白文印

得佳趣 方形 白文印

 

图片

第二段乾隆跋在第二段畫紙上,八十三列行楷,字跡寫在事先畫好的淺綠色的字格中,內容為杜甫的《秋興八首》,另加一後記。

 

图片

乾隆跋《秋興八首》

 

图片

 

另加一後記:

杜陵《秋興八首》,蓋在蜀中時作也。近得李龍眠是圖,古跡歷歷可數,想 杜老江閣揮毫,興復不淺,因錄其詩於幅間,以志雙絕。落款為:乾隆丙寅天中 前四日,禦筆。

題跋後用三印:

中和 卵形 朱文印 題跋前

天府珍藏 長方形 白文印 題跋後

得佳趣 方形 白文印 題跋後

 

图片

图片

《太上皇帝之宝》

图片

《蜀川胜概图》夔州府地区部分

 

根據卷上的地名,整卷基本可以分成長度相當的兩段,每段包括三段畫紙。第一段描寫的是岷江,從茂州到眉山,長376釐米,共101個地名。

第五段描写的是夔州至归州,三百二十五里。在这一局部画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关于赤甲山、白盐山的标注,与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

 

第五段畫紙:

115. 開□ 116. 蕭灘 117. 魏沱 118. 飛鳳山
X. 雲安至夔,百四十裡;笑女灘至西津,二十八灘。
119. 雲安 120. 客堂 121. 橘官 122. □峰 123. 萬戶城 124.上八廵灘
125.下八廵灘 126. 和風溪 127. 東灢 128. 北山 129. 舊州 130. 景福寺

131. 八陣臺 132. 德勝渡 133. 文筆山 134. 武侯廟 135. 青龍溪
XI. 八陣磧至龍門,一百一十六灘。
136. 天寧寺 137. 勝已山 138. 聖母泉 139. 魚腹浦 140. 西市 141. 安樂寨
142. 鹽井 143. 手巾山 144. 報恩寺. 145. 永安故宮146. 灩預 147. 奉節縣
148. 瞿唐峽 149. 獅子石 150. 白鹽 151. 黃汧 152. 臥龍山 153. 臥龍寺
154. 白帝城 155. 豬頭山 156. 白鹿山 157. 梓潼廟 158. 越公堂 160. 白帝廟
161. 高齋 162. 三峽堂 163. 夔子 164. 瞿唐關
XII. 夔府至歸州,三百二十五裡。
XIII. 按《水經》: 瞿唐廣□灘,蓋三峽之口也。三峽者,巫山、興山、黃牛也。古歌雲: 『巴 東三峽巫峽長』。165. 赤甲

 

第六段畫紙:
166.東屯草堂 167.大溪口 168.小瞿唐 169.澦東峽 170. 琵琶峰 171. 襄王廟 172. 施黔路 173.一百八盤 174.施州鹽倉 175.流石灘 176.陽雲臺177.高唐觀 178. 巫山縣 179. 楚宮 180. 東帄村 181. 五音六律山 182. 巫溪
183. 巫山峽 184. 屈王山 185. 清水洞 186. 掉石上村 187. 掉石穴
188. 掉石中村 189. 掉石灘

 

图片

《蜀川胜概图》夔州府地区部分

 

图片

《蜀川胜概图》夔州府地区部分

 

《蜀川胜概图》标注奉节一带的地名有的仍在使用,有些已经是完全从现实和记忆中消失。更有趣的是,当属山川未变而地名发生有趣位移的,如赤甲、白盐两山。这也正好佐证了下面将要提到的瞿塘关遗址博物馆馆藏国家二级文物《大唐中和二年田夫人墓记》碑出土在考古学上的重要意义。今子阳山在《蜀川胜概图》中标注为赤甲山、今赤甲山被标注为白盐山。而不是今夔门北岸当地人俗称桃子山的被称作赤甲山。南岸那座山被称作白盐山。

 

 

(二)

国家二级文物

《唐中和二年田夫人墓碑》发现的意义

 

 

图片

 

《水经注》三十三卷记载:“江水又东,南迳赤甲城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南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连基白帝山,山甚高大,不生草木。其土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甲山。”“江水又东径鱼复县故城南,故鱼国也……公孙述名之谓白帝……”“白帝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甲山。其间平阔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十七丈,又东傍东瀼西,即以为隍,西南临大江。”从以上《水经注》记载看,赤甲山“南连白帝山”。而白帝山“北缘马岭接赤岬山,同时,赤甲山和白帝山均“东傍东瀼溪”。其位置应在今子阳山一带。

 

《通鉴地理通释》卷一引《元和志阙逸文》:“白帝山,即州城所在地,与赤甲山接……,东临瀼溪……”严观《补志》辑:“赤甲山,在城北三里。”由此可见唐代赤甲山是在白帝城之北。又《全唐文》卷606李贻孙《夔州都督府记》记载:“白帝城东北约三百步,有孔子庙,赤甲山之半。庙本源于曜廨,常为参军。”这则记载也说明白帝山与赤甲山是紧紧相连的。赤甲城应建在赤甲山(今子阳山)上。赤甲城城垣至今可辨。

 

《太平寰宇记》卷148记载更明确:“今县北三十里,有赤甲城……赤甲城……与白帝城相连。皆在县北。夔州城最初治今白帝山。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迁瀼西(今梅溪河之西奉节被淹没的老县城)。周宣政元年(578年)又迁回白帝。唐代和北宋景德以前夔州城一直治白帝。景德三年(1006年)又迁往瀼西。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才又迁往白帝城。《太平寰宇记》编篆于北宋太平兴国至雍熙三年以前。其时的夔州州治在今白帝。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才迁到今治(被淹没的奉节老县城)。

 

从南宋开始,关于赤甲山的记载,出现不少混乱。南宋范成大《赤甲山诗序》:“鱼复浦泊舟,望月出赤甲山。山形断缺,如鼍龙坐而张颐,月自缺中腾上山顶。因有诗”。今天奉节月亮从赤甲山白盐山间出来,故有“夔门秋月”一景。说明当时所称的赤甲山即是今天的赤甲山位置。造成这种变化可能与州城变化有关。南宋以前州城在白帝城,州城后的赤甲山与白盐山隔草堂河相望。而州城迁瀼西后,人们就将赤甲、白盐误成隔长江相望了。明代有关赤甲山位置的记载仍是混乱的。《寰宇通志》卷65:“赤甲山在府城东北十三,旧有城在上”。《明一统志》卷70:“赤甲山在府城东北七里……即古鱼复县。”《正德四川志》卷17:“赤甲山在治东十五里”。《读史方舆纪要》卷69:“赤甲山在府城东北十五里”。以上记载不说明是在江北或江南,又有十五里、十里、十三里、七里之说。《广舆记》卷17则记载:“赤甲山在府北,上有孤城即古鱼复县”。又《三才图绘》所附《长江图》则将赤甲山标在白帝城西。到了清代人们对于赤甲山才完全统一地认为是在白帝城草堂河东、长江北岸的桃子山的位置。

 

图片

赤甲白盐相向生,丹青绝壁斗峥嵘

问题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位于白帝城北与白帝城紧紧相连的赤甲山,移位至今天瞿塘峡北岸称为桃子山的位置。台湾中山大学简锦松教授在《杜甫夔州诗现地研究》《杜甫诗中的“赤甲白盐》一文中认为,杜甫寓居夔州认知的赤甲山是指今天的子阳山。杜甫认知的白盐山是今称的赤甲山。而今称的白盐山在唐时则无名称。因州城迁瀼西(梅溪河西),人们的视角发生了变化,赤甲白盐二山至南宋才逐渐移位至今天人们所认知的位置。持这种“移位”说的还有西南师范大学兰勇教授。兰勇教授在“最后拥抱千古三峡的十六年里”,对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做了深入的调查,对赤甲山和白盐山古今位置作了深入研究。以宋《蜀川胜概图》为孤证。结论是汉唐时的赤甲山在白帝山北子阳山一带。汉唐时的白盐山在今天赤甲山的位置。

 

 

即使如此,仍有学者对赤甲、白盐二山“移位”说提出质疑。谭光武先生认为:“赤甲山从白帝城所在的山经草堂河一直延伸到桃子山的赤甲最高峰,构成瞿塘峡北岸的山体,都是赤甲山”。“或许有人质疑,白帝山北面的赤甲山与东段赤甲山,隔着一条东瀼水(草堂河),怎么能看成是同一山体呢?这很容易理解,七曜山被长江截断,形成雄伟的瞿塘峡和巍巍夔门,不仍是七曜山么?赤甲山和白盐山只是七曜山的两个横断面。造成讹误的主要原因是因《水经注》记载有方位性错误(引略)。杜甫《白盐山》诗明明是咏赤甲山,却命名为白盐山。不过是囿于《水经注》的讹误和言必有出处的反应。同样,北宋李公麟《蜀川胜概图》,对于赤甲白盐二山的定位,不过是《水经注》讹误记载的翻版。不可为据。”

 

图片

 

今日瞿塘
综上所述,关于赤甲山古今所处的位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南宋以前的赤甲山在今白帝山北面的子阳山一带。今赤甲山在南宋以前叫白盐山,它们都在瞿塘峡北岸。白盐山南宋以前无名称。另一种观点认为,从白帝城北面子阳山经草堂河至桃子山、瞿塘峡北岸的山,都叫赤甲山。它是一座整体,不可分割。
 

赤甲真面目

大唐田夫人墓记碑发现的意义

 

 

……

为了弄清楚白帝山北今子阳山是不是汉唐时的古赤甲山。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白帝城、子阳山的田野考古发掘。看是否能从中找到赤甲、白盐二山古今位置的实物见证。遗憾的是,白帝城考古发掘虽取得可喜成果,但并没有发现这方面的线索。于是我遍访白帝子阳村民,将注意力转至古代墓碑的搜寻。期望通过某些墓碑上墓主人葬于何地的记载,来证明今称的子阳山就是古赤甲山。

 

2006年10月23日,我委托寻找古墓碑的白帝村民小欧告诉我,他家附近出了一块古墓碑。于是我们直奔白帝五社一号蔡英广家,一块不打眼的青石作为地坝沟跳板静静地躺在那里。我们把青石翻过来,“大唐田夫人墓记”映入眼帘。忽然我眼前一亮,“葬于赤甲山下”碑文清晰可辨。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惊喜,仔细询问墓碑出土的情况。

 

图片

红点处为此碑出土点(蓄水前拍摄)

原来此碑早在2005年夏因暴雨山体坍塌而出,被白帝五社村民蔡英广发现并搬到自家门前。小欧用200元钱从蔡英广手里将石碑买下。随即带信给我。从蔡家出来,我随小欧去墓碑出土地实地查看。此碑在头溪沟大桥西头公路里侧,即白帝山与子阳山相连接处被发现。坍塌的泥土呈土红色。表层为白砂土。这里海拔198米。视野开阔,白帝、草堂、赤甲、白盐尽收眼底。我拍下现场照片,随即将墓碑运回瞿塘关遗址博物馆珍藏。并奖励小欧1000元……

图片

从今称赤甲山西北角(夔门古象馆)眺望唐碑出土地点

(海拔高度198米)

2001年三峡大坝蓄水前拍摄

图片今子阳山(唐赤甲山)下,唐碑出土地点实景

 
 
——作者魏靖宇原文刊发于《中国文物报》

 

 
 
图片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馆藏 国家二级文物
 《唐中和二年田夫人墓碑》
 
图片
 
碑为青石。碑高120厘米,宽45厘米,厚15厘米。碑文如下:
 
大唐田夫人墓记
夫人本姓朱,沛国人也。大门。偶因从仕,荏苒夔城迄今三四代矣。外家李氏,即夔子之豪族。夫人四德早闻,三从有则。虽嫡 田公,不离侍养。以中和二年壬寅,时五十八岁,十月二十日寝疾,一夕俄然永归。用当年十二月四日壬寅葬于赤甲山下。虑千秋地改既奠扫有归也。
男韫  孙犀牛儿
 

 

图片

 

碑文共12行,118字。碑左下角残。墓碑分上下两部分。顶端为铆榫,可见打制痕迹。碑上部为碑文,碑面打磨平整。行文简洁,书法秀劲端庄,撰书者非等闲之辈。文字上方为装饰花纹;碑下部未经打磨,中有一穿孔,孔直径12厘米。可能用于下葬或起固定作用。古风犹存,十分难得。
 
墓主田夫人本姓朱,沛国(今安徽亳州)人氏,出身大家门第。因祖辈来夔城做官,随着时光流逝,至今已历三、四代。娘家李氏是夔地豪门望族。夫人恪守三从四德,虽然嫁给田公,对自己的父母仍然精心奉养。夫人于唐中和二年(882年十月二十日患病不起,一天晚上溘然长逝,时年五十八岁。于当年十二月四日壬寅吉日葬于赤甲山下。恐怕千年之后,川陵地形的改变,因此立下这块碑记,希望子孙来祭扫的时候,知道原来的地点。
 
 《唐中和二年田夫人墓记》碑的发现,证明了今子阳山就是唐赤甲山,可以说了结了一桩“历史公案”。由此看来,田野考古的成果对学术研究是多么的重要。而两百年后《蜀川胜概图》的佐证,更加明确了相关地理称谓的古今演变。
 
 
 注释】
“嫡”是“适”的假借,出嫁的意思作动词用。《唐故洛阳县冯夫人墓志》、《大唐文林郎夫人张氏墓志铭》、《大唐故大都督王府君夫人禄氏墓志铭》等均是此用法,例证甚多。
唐人认为,与太岁同一甲子的日子,便是吉日。
“既”是“冀”的假借,作希望,期望讲。

 

小贴士
李公麟是谁?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桐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
 
图片
李公麟《五马图》,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何为乾隆“四美”?
清乾隆皇帝将宋摹《女史箴图》卷以及三件传为李公麟作品的《蜀江图》卷、《九歌图》卷和《潇湘卧游图》卷定为“四美”,珍藏于静怡轩中。

本文繁体字部分引自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系博士後研究吳秋野《蜀川圖繪製與仿製的年代及作者考》一文。《蜀川胜概图》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