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关遗址博物馆概况

作者:瞿塘关遗址博物馆添加时间:2017-11-21

 

瞿塘关始于战国交侵时代,古时亦称捍关、江关。唐宋时因在瞿塘峡口设拦江铁索横绝大江,故又称铁锁关。瞿塘关两山对峙,中贯大江,滟滪砥柱。为天下至险,兵家必争之地。往日,这里烽烟狂澜,“世乱戈如林”,而今“故关兵净”,高峡平湖,三峡骤变。为记忆历史,传承三峡,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白帝城博物馆名誉馆长魏靖宇先生在政府和专家的支持下,竭尽心力,自筹资金,营造瞿塘关遗址博物馆。瞿塘关遗址博物馆以瞿塘关古烽燧、古炮台为依托,融战争与诗情、历史与自然于一体。被专家誉为三峡第一馆。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位于瞿塘峡口左侧,与白帝城隔水相望。前临大江,后枕赤甲。从建筑到环境、从内容到形式,体现出一种大气魄、大境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题写的瞿塘关门额和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题写的瞿塘关遗址博物馆匾额。门厅正壁,刊刻苏轼《滟滪堆赋》;其旁为魏靖宇先生撰写的《重刻滟滪堆赋碑记》,其文曰:

东坡先生滟滪堆赋乃早年力作,巴渝名赋。方其赴京应试,取道夔府,登白帝以观八阵,游瞿塘而赋滟滪。滟滪虽有覆舟之险,亦有避危之用。舒缓江水,实为中流砥柱。余每读先贤之文,则思世路之艰。 苏子曰:“物固有以安而生变,亦有以用危而求安。”惊世之论,迄今流传。扬增新公亦云:“舟之覆不于瞿塘滟滪而于平流,车之覆不于孟门太行而于康庄,所谓危者使平易者使倾也。”老子曰:“夷道若颣。”皆此理也。行舟如此,为人亦然。如今截流筑坝,浪静风平,重刻坡公之赋于左。所望游瞿塘者不可不知平而不平之理,不可不怀居安思危之心也。是为记。

参观者步入“瞿塘烽烟”厅。从展厅宽敞明亮的落地窗向外望去,便是著名的瞿塘关古烽火台。烽火台,专指建于山顶、高岗或易于相互眺望之处,供燃点烽火用以报警的高台建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烽火,也叫烽燧,白天燃烟为烽,夜间点火为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报警。

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守台士兵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发现敌人来犯时,燃烽烟于台上,邻台见后依样随之,迅速传递军事情报。烽火台的形状大体为方、圆两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山区的多为石块垒砌;中东部自明代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瞿塘关古烽火台利用天然突兀巨石,四周用规整的砂石垒砌而成。是三峡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烽火台。是瞿塘烽烟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瞿塘烽烟”厅展示瞿塘关模拟全景图。左侧为距今一千八百年的汉砖砌成的仿古城墙。右侧为抢救切割的瞿塘峡黑石滩奇石砌成的石壁。展厅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由瞿塘峡摩崖石刻搬迁前留下的巨幅“夔门“、“瞿塘”石刻拓片,以及当地出土的兵器文物。昔日滟滪砥柱、铁锁雄关、烽烟四起。而今故关兵净,高峡平湖,三峡骤变。游览此厅,将给您留下难忘的记忆。



依山而建的观景长廊,除白帝城观音洞搬迁的观音造像以及清光绪年间“云行雨施”碑外,还刊刻了弘一法师“无边境界”等墨迹。长廊内侧,为三峡水陆画以及三峡女神俑展厅。水陆画是水陆法会(佛教为超度亡魂而举行的盛大法会)供奉的宗教人物画。其内容包括佛教系统的诸佛菩萨、诸天、明王、罗汉、护法神;道教和中国民间神祗,如三清、十二真君、五岳、二十八宿、列曜、六丁六甲、八仙;以及民间信仰的龙王、阎王、六道中的畜生和其它鬼魂等。在法会上悬挂“水陆画”中的某些画幅,即代表要召请的某些“尊神”,经某种仪式被请到的就光临法会。法会后再恭送。送毕,将画幅取下卷好下次再用。水陆画张挂时分为上堂和下堂两部分,上堂为佛教上层人物画,下堂为儒、释、道三教人物画。按画幅多少分大水陆和小水陆。大水陆一堂一百二十幅至二百幅,小水陆一堂三十二幅至七十二幅。北宋时已盛行在水陆法会上供奉轴幅水陆画,后寺院以轴幅水陆画为粉本绘制为壁画。水陆画均为民间画工及寺庙僧人绘制。画技高超、风格各异,是民间美术之瑰宝。三峡地区崇尚鬼神,巫风尤盛。水陆画因此流传较广,但保存下来极其少见。本室所展示的部分水陆画为清中晚期绘制。其中《地狱变相图》生动反映了善因善果,恶因恶报的佛教思想。不仅仅是一幅图,更是一面镜子,令人慎思。

郭沫若《释祖妣》一文指出:“欧洲各地所出土之生殖女神像‘奶拿’(Nana),均特大其乳,或以两手护其下,以为生殖崇拜之象征。余意如“ ” 字形之雕像,将来必有发现于中国之日”。三峡神女厅所展示的东汉女裸跪式俑,均为巫山出土。其中“奶拿”(Nana)型雕像便是郭老所预言期待的“ ”字形雕像。女裸跪式俑造型原始奇特,与“三星堆文化”和“玛雅文化”人像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没有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古巴人的艺术杰作。其造型给人一种震撼,一种性的诱惑,一种神秘与敬畏之感。是三峡先民对母性生殖崇拜的真实写照,是孕育生命的三峡女神。她的发现为深入研究巫山神女神格属性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拟杜甫“入天尤石色,穿水忽云根”诗意命名的“云根堂”,由国画大师黄永玉先生题额。堂内外展示的万年阴沉木和亿万斯年瞿塘奇石,是三峡古生态的实物见证。水令人远,石令人古。一块奇石,便是一段诗魂、一个境界。先民认为大木是通天达地的天梯,具有神的意志和灵性。三星堆三千多年的青铜神树、汉代的摇钱树,民间崇敬的风水树、双子树,都是人们朴素自然观的反映。云根堂内,木板刻制的冯其庸《瞿塘石歌》、范曾《题靖宇木雕》、陈立夫《天人合一》等墨迹,十分难得。

登上瞿塘关遗址博物馆古炮台遗址,高峡平湖、夔门雄姿、白帝古城,尽收眼底,美不胜收。“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魏靖宇先生历经六年寒暑,创办的瞿塘关遗址博物馆,是人们了解三峡、解读三峡、展望三峡的阵地。是对三峡文化旅游的一大奉献。


 

-----------------------------------------------------------------------------------------------------------------

魏靖宇:祖籍云阳。寓居瞿塘峡口五十余载,执掌白帝城十四年有奇,在地方文化的研究整理以及三峡石、阴沉木的搜求积累和文物的考辨收藏之余,以笔墨为余事,模山范水,横涂竖抹,潜心于国画山水。若许年来,废画三千,积稿数百,自得其乐。1984年至1998年任白帝城博物馆馆长。政协奉节县第九、十、十一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政协重庆市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现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瞿塘关遗址博物馆馆长。